土尔扈特万里东归: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彰显|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发布日期:2024-09-06 11:23 编辑:宿州市科技局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 字号: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实景剧《东归·印象》中展现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东归抵达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场景。(江文耀 摄)

在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柄特殊的蒙古族腰刀,刀鞘上缀着一块白色皮条,用汉、满、蒙古三种文字写着“渥巴锡进”。这柄珍贵的腰刀见证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心向祖国、万里东归的壮举。

明朝末期,由于蒙古族各部之间征战不断,土尔扈特部被迫西迁,在伏尔加河流域一带游牧。虽然远在万里之遥,土尔扈特部却始终与祖国保持着联系。清顺治七年(1650年),土尔扈特部派遣使者与建立全国统治不久的清王朝取得了直接联系,并与清王朝之间一直保持着往来。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皇帝派出图理琛使团慰问土尔扈特部。在宴请图理琛使团时,土尔扈特部首领阿玉奇说:“(土尔扈特部)衣服帽式,略与中国同;其俄罗斯乃衣服、语言不同之国,难以相比。”有清一代,土尔扈特部频频向清政府遣使朝觐,万里长路,驿马不绝。

17至18世纪正值沙皇俄国崛起、大肆扩张之时,身处异乡的土尔扈特人备受沙俄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乾隆三十五年腊月(1771年初),不堪忍受欺辱的土尔扈特部发动起义,决意东归。首领渥巴锡率部众3万多户、约17万人开始了行程万余里、回归祖国的伟大壮举。一路上,土尔扈特部穿越险峻山川、浩瀚沙漠,冲破沙俄军队的追赶拦截,历经艰难困苦,经过半年,终于抵达伊犁河流域,回到祖国怀抱,但一路损失严重,“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

土尔扈特部东归让乾隆皇帝十分高兴,他对土尔扈特人的义举给予了高度赞扬,并对他们的生产生活进行了周到细致的安排。同年秋,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多次接见并宴请渥巴锡等人,渥巴锡将祖传腰刀进献给乾隆皇帝。

土尔扈特部反抗沙俄的压迫奴役、不畏艰险回归祖国,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一桩可歌可泣的重大事件,也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奇迹。土尔扈特部虽然离开故土一个半世纪之久,但始终在情感上和文化上保持着与祖国的血肉联系,后来万里长途毅然东归,更是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各民族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推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

回归祖国后,土尔扈特部众主要生活在新疆、内蒙古、青海一带。他们和当地各族人民一起内勤耕牧,外御强敌,为开发和稳定我国西北边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后,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东归土尔扈特部后代,为了新中国航天事业多次迁徙。在他们的游牧故地上,东风航天城拔地而起,新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这里蹒跚起步、走向辉煌,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飞船、第一个空间站“天宫一号”,都从这里起飞,在太空中镌刻下中国印记。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彰显了包括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内的各民族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将渥巴锡率领部众到达巴音布鲁克草原的日子——6月23日,定为“东归节”。此后,每年“东归节”期间,当地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和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东归精神。“东归节”逐渐成为巴音郭楞州的文化品牌,吸引了八方来客。电影《东归英雄传》、大型实景剧《东归·印象》等一批文艺作品,大力颂扬东归英雄事迹,把爱国、团结、坚韧不拔的情怀深植于各族人民心中。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归依;在历史的长河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凝结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历史深刻表明,中华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本文刊发于《中国民族报》2021年2月23日05版,执笔:郭家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