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技创新生态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发布日期:2023-11-17 08:44 编辑:宿州市科技局 来源:宿州市科技局 阅读: 字号:

近年来,宿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持续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环境,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构建科技创新生态,进一步激发全市创新创业活力。

一是立足于“科”,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惠企政策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若干措施》《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2-2024年)》《宿州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行动方案》《宿州市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修订完善《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宿州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着力构建“顶层设计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动企业常态化参与科技创新决策,强化从企业和产业实践中凝练应用研究任务,2023年市级科技项目共征集企业需求99项;聚焦“四个面向”,完善“揭榜挂帅”攻关机制,优先在生物育种、土壤修复等方向取得突破。正在实施的“大豆振兴协同创新工程”市级揭榜挂帅项目,示范基地亩产比同区域地块平均亩产增产25%以上,其中埇桥区王庄村基地,经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实收测产,亩产达322.95公斤,在安徽省大豆高产记录中排名第三。

二是致力于“技”,加速成果转化。持续深化校地合作,进一步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河海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等高校院所开展合作。2023年以来,先后与中国矿业大学、安徽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签订合作协议,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推动厦门大学与宿州天尚安能公司联合组建“宿州市新能源材料产业研究院”,其研制的“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碳纸”新产品已实现量产,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性能接近目前广泛商用化且性能优良的日本东丽碳纸,解决了卡脖子问题。2023年1-10月份,全市吸纳技术合同交易3955项,交易额246亿元,同比增长522%,总量全省排名第五;输出技术合同交易2267项,交易额144亿元,同比增长401%,总量全省排名第四;全市登记科技成果863项,总量全省第六。

三是服务于“创”,构建创新生态。创新主体增量提质。根据省科技厅初步反馈,2023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初审通过192家,预计全年实现净增100家以上,增速28%;全市914家企业获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比增长106%,增速全省第二。高层次人才不断集聚。7个团队拟认定为2023年市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全市现有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7个,市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1个,入库创新创业团队68个,团队核心成员430人。“双创”平台扩面提标。新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实现零的突破;新获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2家。2023年11月9日,杭州“科创飞地”正式挂牌运营。截止10月底,全市共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省级众创空间18家;省级院士工作站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

四是着眼于“新”,推动转型发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推动科创产业融合发展。聚焦我市十大重点产业,积极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2018年以来,累计立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70余项,市级财政支持资金5000余万元。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市已有2800余家企业入驻省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160余家企业入驻市绿色家居建材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积极引进长三角高质量创新资源,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算力等产业化应用方面实现突破。现已建成10万平方米数据中心,智能算力规模达1159.7PFlops,超算能力达15Pflops,位居全省前列。2023年1-10月份,省双招双引平台共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66个,投资金额142.23亿元,全省排名第八;人工智能项目35个,投资金额总计107.4亿元,全省排名第九。

五是用心于“优”,打造一流环境。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加快设立宿州市天使基金等,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2年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9.1亿元,同比增长19.1%,增速全省第二。2023年1-9月份,全市科技贷款累计增速达41%,排名全省第一。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奖补“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机制,现行科技创新惠企政策24项,均已录入“皖企通”平台。截止10月底,已通过“免申即享”平台兑现市级奖补资金5400余万元。积极开展安徽“双创汇”走进宿州、“4510”校地联合科创行动、宿州市新能源碳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对接会、科技活动周等系列活动,邀请中国工程院李克强院士、蒋剑春院士分别就新能源汽车、先进碳材料技术作专题报告,我市整体科技素养明显提升。持续开展“科创心连心”,组织召开科技创新贡献奖、科技项目管理等专题座谈会,充分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双链融合专员、科技特派员、人才协会等作用,深入企业、深入一线进行政策宣讲,企业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