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开向社会征求《宿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征集日期:[ 2021-12-29 ][ 2022-01-27 ] 来源:公众 状态: 已过期

根据《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市科技局结合我市实际,组织编制了《宿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公开征求意见时间自2021年12月29日至2022年1月27日,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意见:

1、电子邮件:szskjjxzk@sina.com

2、邮寄信件:宿州市埇桥区高新区管委会5楼宿州市科技局

联系人:刘梦霏  电话:0557-3022729

 

  附件:宿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pdf

  下载:关于公开向社会征求《宿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doc

        关于公开向社会征求《宿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pdf

 

2021年12月29日


《宿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起草说明

宿州市科学技术局

 

一、背景依据及起草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十三五”期间,宿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速科技创新资源汇集,加快先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市科技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发,多项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和提升,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五年,宿州科技工作将围绕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宿州这一主线,以打造“两地、三区、一中心”(即科技创新政策扶持新高地、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汇聚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科技金融融合创新试验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区,区域科技创新策源中心)为目标定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夯实创新发展基础,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企业创新主体动能,提升创新主体发展水平,统筹创新资源配置,拓展创新发展空间,提升区域创新发展综合实力,为建设“一城两区三基地”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依据《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征求意见稿)》《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市科技局牵头起草了《宿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2021-2025年。

市科技局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工作,2020年3月,市科技局成立了《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认真进行了前期准备、动员部署、研究讨论及广泛调研,2020年9月,广泛征集了各相关单位对于《规划》编制的初步建议及相关材料。初稿形成后,两次经局长办公会讨论研究,后再次广泛征求了相关市直部门(家)、县(区)政府等方面意见,在广泛听取专家、重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职能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修改完善。

二、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在编制过程中,为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一是注重时代性。紧紧把握新时代发展脉搏,紧跟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态势。二是注重战略性。坚持使命优先、服务战略,为省市系列战略部署提供科技支撑。三是注重协同性。注重与全市各“十四五”专项规划的衔接和融合,坚持全市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同时,在编制过程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指示精神,积极学习国家和安徽省最新指导文件精神,将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等吸收进来,纳入规划内容。注重将“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重点领域结合宿州市重点产业予以布局,落实全市关于“一城两区三基地”的定位。

《规划》包括四大部分,分别是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第一部分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总结“十三五”时期宿州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分析发展形势,研判发展方向。

第二部分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明确“两地三区一中心”(科技创新政策扶持新高地、高层次科技人才汇聚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科技金融融合创新试验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区,区域科技创新策源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和2025年科技创新主要目标。

第三部分主要任务。第一,培育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包括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推进社会化科学普及。第二,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包括推动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加快研发机构建设、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加快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大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第三,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提升创新整体效能。包括提升创新孵化服务能级、加快建设高端产业创新平台、搭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第四,加快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强化创新源头供给。包括持续引进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及团队、不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第五,推进科技开放合作,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包括拓宽校地创新合作渠道,深化区域创新交流合作,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第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服务惠及民生。包括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民生领域科技创新支撑、支持军警民融合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文化服务业融合发展。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协调、加大创新投入、强化科技安全、营造创新环境、推进任务落实六个方面。

网友意见